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How Can Parents Support Children with SEN?

根據香港教育局的統計數字,在公立及直資中小學就讀及有特殊教學需要的學生人數為 58,890 人。照顧者對有特殊教學需要的子女,自然需要更多耐性和恆心,特別在早兩年疫情暫停面授課的時期間,特殊教學需要的學童需要以電腦或平板上課,集中力和理解力大大降低,使家長在協助子女學習更吃力。

政府和學校方對有特殊教學需要的學童有不同的支援和協助,但在父母和照顧者的層面,又應該如何幫助子女呢? 

【認識 SEN】香港兒童最常見的特殊教學需要

香港兒童最常見的特殊教學需要種類包括:

我在輔導室最常接觸到的 SEN 種類有

1.      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是一種影響社交交往能力和語言發展的發展性障礙。

2.      過度活躍症 (ADHD):是一種常見的行為障礙,兒童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衝動等行為。

3.      讀寫障礙 (Dyslexia):是一種神經發展性障礙,影響兒童的閱讀和書寫能力。

4.      發展遲緩 (Developmental Delay):是指兒童在身體、語言、認知、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發展緩慢,與同齡兒童相比有明顯差異。

5.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在某些場合(例如:家中或與熟悉的家人一起時)能如常對話及互動,但在個別的社交場合(例如:在學校面對老師或家中有陌生人時)卻無法說話,影響其學習或社交表現。多數在3-6歲左右會初次發現小朋友的症狀。

如家長有留意到小朋友有類似的特質,建議盡早找專業人士評估。

【認識 SEN】家長應如何辨識子女是否有特殊教學需要?

以下是一些家長可以考慮的方式,以幫助辨識子女是否有特殊教學需要: 

觀察子女的學習表現:家長可以抽時間陪伴子女做功課及溫習,從而觀察子女在學校和家中的學習表現,例如學習進度、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以了解子女的學習狀況。我在數年前曾接觸一位 9 歲的孩子,父母帶他來與我面談的原因是孩子十分抗拒上學。在首次與父母傾談時,父母提及孩子在做功課時,常常寫「鏡字」,文字反轉或是左右掉轉來寫。我建議父母為孩子安排教育心理學家進行「讀寫障礙評估」。評估後發現孩子需要在讀寫方面需要更多的支援。

注意子女的行為表現:家長可以觀察子女與其他朋輩相處的情況,仔細地留意子女的行為表現,例如注意力集中、思考能力、社交技能等,如果與其他年紀相若的小朋友在行為表現上不太一致,建議家長再加留意,並咨詢學校及其他專業人士的意見。

與學校老師溝通:家長可以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和老師的意見,以確定是否有特殊學習需要。

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子女是一個挑戰,因為父母需要更多的耐性去理解孩子的成長需要及陪伴他們成長。

要照顧 SEN 子女,最重要是了解孩子的學習需要。

父母可以尋求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輔導員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協助,參與一系列的評估服務,了解孩子的特別成長需要,掌握孩子的強項和弱點。這有助於父母制定特定的學習計劃。例如我曾接觸一名確診自閉症的小朋友,他難以適應升 K1 的校園生活,經常哭鬧及踢人。然而,每當他聽到學校播放音樂歌曲時,他的情緒會突然變得平靜,並跟隨音樂歌唱。父母及輔導員得知後,便利用此特性安排了一系列訓練的 K1 適應活動,讓孩子可以成功適應校園生活。

另一方面,父母可以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互相分享在管教 SEN 子女上的成功及未成功片段。因為子女的成長需要轉變很快,需要在多方面觀察子女的在不同階段的特性,以調整支援計劃。

為人父母甚艱難,要照顧 SEN 子女的難度又會大增。家長在照顧路上可能會面對很多的困境及承受極大的壓力。當家長壓力過大時,切勿獨自承受,適時向外界求助,例如與朋友或尋求專業協助。

【認識 SEN】心理輔導如何協助有特殊教學需要的兒童?

心理輔導可以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以下是心理輔導可能提供的協助:

提高兒童的自信心: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可能會因為學習上的困難而感到自卑。心理輔導師可以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鼓勵兒童發揮自己的優點和特長。

協助兒童建立社交技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可能會面臨社交上的障礙。心理輔導師可以協助兒童建立社交技能,例如與人交流、解決衝突等。

協助兒童處理情緒問題: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可能會面臨情緒問題,例如憂慮、憤怒等。心理輔導師可以協助兒童學習處理情緒問題,例如表達情緒﹑學習放鬆等。我曾經接觸一位選擇性緘默症的個案,他未曾在學校說過一句說話。我與父母及孩子安排了6次的面談。首次面談了解到小朋友的性格特質及家庭環境,並與父母探討對孩子最好的管教方法。在傾談中發現父母對孩子過份的保護及溺愛,孩子在家中只要與父母一個眼神接觸,父母立即滿足孩子的需要。因此,當孩子回到學校的時候,他也用非言語的溝通模式自處,但學校老師並未能像父母一樣滿足孩子,因此孩子在學校環境感到焦慮,便更加不說話。我建議父母在家中不要立即回應孩子的需要 (人生安全需要除外),鼓勵孩子用短句表達自己的需要。當父母採用了此建議後,孩子也開始在學校慢慢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