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利用遊戲治療建立溝通,敞開隱蔽青少年內心世界

桌面遊戲於家庭輔導過程解開內心世界

打麻將是大人的遊戲,有云可看出雀友的性格;而於家庭輔導的過程中,心理輔導師可透過桌面遊戲窺探小朋友的潛藏想法,幫助不擅以言語表達的孩子,解開一道道大人不理解的煩惱難題、敞開其內心世界。透過專為心理治療而設計的桌面遊戲“Life”,在過程中模擬人生不同階段,令不願上學的隱蔽少年重拾動力,願意步出家門,重返校園。

據香港大學研究,全港約有1.6萬至4.8萬名、12至29歲隱蔽青年。張穎思博士認為形成「隱青」的原因各異,而遊戲治療有助9至16歲青少年走出困局。張博士表示:「9至16歲的青少年,有許多事情想分享,但又不想直接表達、大多唯唯諾諾以掩飾真正想法、更不願意隨父母外出……」他們面對重重困難,引伸出個人自我形象困擾。

家庭輔導過程中使用遊戲治療:
透過遊戲反映內心 助建自我形象

此年齡層適合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如繪畫、手捏陶泥,以及桌面遊戲如UNO卡、大富翁等。

遊戲不一定要依循原本設定玩法,亦可以「兒童為本」,由兒童決定玩法。張博士表示,在遊戲治療中透過種種象徵意義,過程中已反映出日常的思維、與家人朋輩的相處,甚或表露出自我形象、哪些事情緊張在意,又或滿不在乎,輔導師在遊戲互動中觀察,透過輕鬆氣氛,閒談般討論他們的疑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青少年發掘並建立自我形象,解開心結。

隱青步出房門再入校園

在外國就讀中二的14歲男生,已經個多學期不願上學,終日躲在房間、生活日夜顛倒。母親趁假期一同返港,尋求輔導師協助。輔導師帶同桌面遊戲“Life”進行家訪。“Life”遊戲仿照人生道路,當中要作出升學就業等選擇,男生在遊戲過程中經歷了大學選科、考試和畢業,顯得十分雀躍(見相片一),遊戲結束時,更主動提議再玩,輔導師隨即邀請男生下次到辦公室玩其他遊戲,母親亦提出不如出門送客,男生願意換鞋步出家門,沿途與輔導師閒談到讀書情況。

過兩天,男生應約,選擇了沙畫遊戲。在眾多玩偶物件中,男生只選擇了穿圍裙的母親人偶和年輕學生人偶—從象徵意義中顯示他的世界較簡單。(見相片二),問題集中於學習困擾,但同時缺乏動力……輔導師再次家訪,希望給予男生力量,再次玩“Life”遊戲時男生選擇了當科學家,輔導師亦再傾談到未來升學揀科是否會考慮理科……

及後輔導師建議男生母親,讓他在小事上建立成就感,如負責執拾自己房間、起居生活,亦幫忙家務從中獲得動力。假期結束,男生返到外國後願意上學。

透過遊戲治療模擬人生各個階段,從一步步的象徵意義跨過困惑阻礙,讓青少年有勇氣和動力踏進不明朗的前路。(註: 個案都經修改以保障私隱)

相關文章:

家庭輔導系列 「特殊 (SEN)」子女入學 家長一頭煙 專家:少喝罵多觀察
家庭輔導系列 照顧發展障礙子女 苦媽不懂抒壓易焦慮

匡仁心理輔導
張穎思博士
香港大學精神科學系榮譽助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