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遊戲治療處理情緒及行為困擾,並鼓勵自我成長

遊戲治療 處理情緒及行為困擾

兒童不善於用言語表達他們的困難及心理問題,當遇到這些困擾時家長經常不明白及難於理解,在詢問的時候小朋友可能只會哭,更令家長們手足無措。

根據近年23個遊戲治療研究,指出對1,106個兒童及青少年,在情緒、社交、行為問題、學業成就、性格問題、自我概念等,都有顯著成效,其中以八歲以下的效果最為明顯理想。

遊戲治療師透過遊戲,例如玩具,與小童建立具有治療意義的關係,並從這關係中的象徵意義帶出其情緒丶思想丶社交以及解難能力的變化,並鼓吹其成長

奇怪惡夢帶出隱藏意義

一個小三女孩經常都從惡夢驚醒,父母怎樣都問不出原因,所以就帶她接受遊戲治療。經過八節的治療,女孩不再有驚恐與惡夢,睡眠也正常了。其實,女孩從遊戲當中經歷了兩個象徵意義的轉化:

1. 由隱藏到被尋見(Hide-and-seek):首四節女孩都是在玩捉迷藏,並於沙盤當中收藏珍珠,然後刻意讓治療師遲些才發現,孩子經歷被成人(治療師)找不着、看不見,不理解,再透過治療師的不斷嘗試丶回應丶尋找。孩子最後被發現,與平日家長的不斷追問完全不同,這樣的經歷激發了小孩的自療力量(self-nurture),當孩子經歷她不同的部分被尋找和發現,這樣就給了女孩子被重視和愛護,以及產生安全感而去面對她真正驚慌的事情。

孩子收藏後 遊戲治療師 發現的珍珠

2. 由生病到治癒:後半部分的治療主要是玩醫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 原來她在幼稚園時因腸胃問題曾經住院一星期,其間有不少醫療程序令她很害怕,後來出院後心理上看似沒事,其實已形成驚恐創傷。在遊戲治療 中,玩甚麼遊戲,如何玩,只要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其他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我們在後半的醫療程序當中,小朋友就是從這些醫院故事當中透過其象徵意義的治療,找出了自己如何從這些可怕經歷當中走出來。所以遊戲治療是透過象徵意義的轉化,不單止讓小朋友表達他們的各樣心情和困難,也是他們從象徵意義結合解難的過程,從而面對他們在心理上的障礙

系統性的治療過程

年代久遠及多重的創傷等問題愈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在外國的研究顯示一般30至40節的成效最為理想;但在香港的快速生活節奏下,我在香港的臨牀經驗是在8至20節內能為孩子的困擾作出明顯改善或找出其所需的應對方法。

操作解構:
1. 治療師首先在孩子不在場時與家長會談,了解從家長眼中的現況。
2. 治療師與孩子的單對單遊戲治療(3-6節)
3. 與家長資訊的總結。家長從治療師對孩子的心理分析中,在生活和相處中作出所需的改變和應對,除非遇上非常特殊以及複雜的狀況,否則整個療程結束,家長與小孩都重投快樂的生活!

遊戲治療適用於:
1. 難用言語表達內心情況和困擾的小孩
2. 面對情緒、社交的困擾,並出現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和情緒爆發的子女。
3. 2-9歲左右的小孩:透過象徵遊戲和角色扮演等,表達他們的睇法和心情,並且解難。
4. 9-16歲左右的少年:從各種藝術遊戲、桌面遊戲等,閒談般討論他們的疑惑,明白他們的內心世界。

相關文章:

香港人全球最長命 老人抑鬱不容忽視
心理輔導系列 躁鬱症情緒過山車 家人同行回復正軌

匡仁心理輔導
張穎思
心理輔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