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進修心理輔導能改善溝通與減壓,家庭或職場皆受用!

心理輔導師建議減壓與提升溝通能力由了解開始

最近有健康指數調查指很多港人都感到個人、家庭、職場等的壓力,平日已寢食不安;突發的壓力更可能令人暴躁、崩潰,甚至造成社會悲劇,想減少這類事情發生,有沒有方法可以治標治本呢?輔導師認為紓緩表面問題在於減壓與提升溝通能力,而處理核心問題則在於對自己以及其他人有更深切的了解及接受

了解生涯轉變,助人助己

我們專訪香港大學的謝樹基教授,他笑說不要將學輔導看成人生的救命水泡,但在學習中,確實是會接觸到減壓、溝通、了解以及接受的訓練,有助自我發掘,並激勵個人成長,他謙稱:「我自己每天都還在學習怎樣聆聽自己!」他認為就算畢業後不在輔導界發展,課程也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自我深度的發掘和認識。在最基礎的課程,我們要學習生涯成長歷程,由出生到人生旅程最後所經歷的轉變, 領略不同年紀要着重不同的重點,與身體及心理上可能會出現哪些危機?若我們能夠接受與包容各人的長短處,則大家的關係必然可以更好。例如13至19歲的年輕人,最主要是學習自我認同,但亦可能出現角色混淆的危機,父母了解到這些特質後,便更容易從旁協助並將親子關係提升。亦有畢業同學說,曾經試過不明原因的發怒,原來是在經歷生涯轉變時失調,知道後作出適當的處理,跟着便可以釋懷。

課程也要求學習異常心理學丶評核技巧等等,目的就是對心理健康有更多的了解。這些課程令我們更能夠接受、了解以及聆聽到其他人的心聲,又或者明白到他們所遭遇的是否已到了病態邊緣,需要轉介到其他專業人士,例如精神科醫生。當中亦有同學,因為身邊的人的需要,例如要照顧特殊教育的小朋友,又或者要照顧腦退化的家人而進修輔導,助人助己。

公司走廊講八卦變輔導

學生需要學習兩至三種方法助人,有些輔導手法較着重理性分析,有些則較着重情緒疏導,最重要是選擇一些與自己性格丶信念一致的方法。在這過程同學將體會到用甚麼方法與人溝通最為有效。謝教授說經歷過這些洗練後,有一個任職高管的畢業生對他說,以前公司的走廊盡是八卦天地,但讀完輔導後,他都能夠較坦誠的作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亦頓時覺得平面的生活變得立體豐盛。曾經有另外一位教授以玩笑式的警告:「小心會有很多人喜歡你,因為你是一個經過訓練的好聆聽者,對人又溫柔!」

謝教授特別自豪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階層,有人力資源經理、銀行家、治療師、營養師、警官、學校輔導師、家庭主婦以及退休人士。當中有些畢業後投身輔導工作;亦有不少繼續在原先的崗位努力,但他深信在社群中,他們都必定更平和包容,發揮正能量。若香港更多人接受心理輔導的服務,香港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

生涯的8個階段

2歲以下 建立信任 / 失信
2至4 發展自主 / 羞愧與懷疑
5至8 發揮主動性 / 罪疚感
9至12 勤力 / 自卑
13至19 自我認同 / 角色混淆
20至39 親密關係 / 自我隔離
40至65 傳承 / 停滯不前
65歲以後 自我的統一 / 失望
(註:理論由Erik Erikson提出)

相關文章:

香港人全球最長命 老人抑鬱不容忽視
心理輔導系列 躁鬱症情緒過山車 家人同行回復正軌

匡仁心理輔導
鄭概強
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