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心理輔導個案:入侵性人格的人經常聲大夾惡,真係無佢符?

被「入侵性人格」的人影響時 先梳理自身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上意見或性格不合的人,萍水相逢的,大可一笑置之,又或選擇避之則吉;但如果難相處的是親人、同事甚至是上司,避無可避,便會直接影響自身情緒和擾亂生活正常節奏。

遇到亂發脾氣罵人、不講理、施暴、佔人便宜、借機上位、「踩過界」等可稱為「具入侵性」人格的人,我們先了解自己的特質,從情緒及行為上裝備自己,改變想法和反應,從而制定跟這類「惡鯁人」相處的方法。

發現自己被這些具入侵性人格的人影響着情緒或行為時,我們可先梳理自己,清楚分析與對方一起時是否十分難受有壓力?這人是重要的人還是個過客?是否必需要長時間相處?自己有多被這個人影響?

面對難受惡行 學會說不

心理輔導師曾嘉賢提醒:「具入侵性人格的人喜歡強人所難,雖然只是短時間相處,重點反而是自己不懂得如何拒絕。有個案是同事經常叫求助者買午餐,但事後又不付錢;跟朋友家庭聚餐,求助者卻經常被要求攤分較多……求助者發覺自己從小都不懂得拒絕,為此耿耿於懷。」

心理輔導教練訓練建議求助者先學習拖延式策略,如有人強要你請吃飯時,可以說「我想想!/研究一下!」,以及做以下自我肯定的訓練(assertive training):

當遇到類似事件時,自己的感受如何?
對方做了甚麼行為?
自己希望對方如何做?

先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然後才帶出對方的行為,讓事情看似較中性,最後提出期望對方幫忙……對學習說不的求助者來說,是重要的三部曲。

改變行為 成就不同結果

面對難相處、而關係密切的人,如親人、工作夥伴、上司等,可從以下三點着手:

我可以改變我倆的關係
我可以如何改變(激勵)自己
我明白我需要與他/她相處,坦然接受

曾嘉賢強調改變他人,是很難成功的,建議改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如可以對難相處的人生氣,但自己不必大動肝火。有個案是女兒不能接受父母經常責難,只好向朋友訴苦。心理輔導師建議求助者先改變父母嘮叨自己時的感受,從以往會忟憎、生氣繼而吵架的局面嘗試改變,當父母再次訓話時,求助者以「媽!妳又來了!等我出去走走」又或「不聽妳嘮叨了,我進房聽音樂」作回應,以改變一直行不通的互相影響行為(忟憎→生氣→吵架)。

另一個案是母子經常吵架,每天母親罵兒子「你回家可否不黑口黑臉!」,其實母親整日都在重複同一種情緒,同樣行為成就同樣反應。曾嘉賢建議母親先改變自己:「媽媽可以做些跟平日不同的事,最重要是給予耐性,讓兒子覺得母親好像有一點跟平日不同,打破固有習慣,可能已經有不同成效,有新的出路。」

心理輔導教練訓練不是治病,而是提升和提醒,雖未必能改變雙方想法,但可先改變自己的做法或反應。

難以相處的人,多有以下特質:
1. 難以感受自己或其他人的感受
2. 情緒極為敏感或極不敏感
3. 處事欠缺彈性
4. 極為衝動或極為麻木
5. 強烈的認為只有自己那一套才是正確

相關文章:
家庭輔導:升班引致焦慮及壓力,家長應如何面對
心理輔導系列 躁鬱症情緒過山車 家人同行回復正軌

匡仁心理輔導
張敏慧
心理輔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