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學童自殺慘劇】關注子女壓力,及早發現免生悲劇

近日新聞報導多宗有關學童自殺的慘劇,令學童壓力問題再度引起關注。其實至 2021 年起,學童自殺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字顯示,香港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至歷史新高的 1.7,當中以 15 歲以下男性增幅最高。香港學童自殺均集中在高年班,而自殺主因跟學業及家庭有關。

眼見學童自殺問題如此嚴重,家長應如何發現及處理子女有自殺念頭的情況?

【學童自殺慘劇】香港學童壓力來源

雖然最近社會開始復常,學校亦全面恢復面授課,但在疫情嚴峻之時,學童需適應「時面授,時線上教學」的學習模式,為學童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時在家上課會受環境影響不能集中,但功課及考試壓力卻無減少。宏恩基督教學院及晉峰青年年商會就香港學童壓力發表調查報告,發現約 19.7% 學童壓力指數高於正常水平,感到抑鬱及焦慮的學童分別有 13.4%、12.5%,數字令人擔心。研究報告亦指出,香港學童對自己的成績感到相當大的壓力,香港的教育制度構成學生之間高度競爭性,從而令成績稍遜的學生時常挫敗及有負面情緒。

此外,學業成績亦對家長與子女的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不少學童指出,父母十分著重自己的考試成績,特別是 DSE 考生,公開考試的結果影響自己能否升讀大學,甚至影響前途。為了讓子女能升讀大學,家長會要求子女上補習班和不斷溫習試題,使子女無法得到充分休息,長期處於壓力和緊張狀態。

【學童自殺慘劇】家長如何觀察子女情緒及精神狀況,或有自殺的先兆?

我們的日常工作會定期接觸有自殺動機的人,加上本身作為一位精神健康急救導師,接受了本港專門處理自殺危機機構的訓練,發現自殺發生前絕是有跡可尋的,而部份個案則是一時衝動。部分個案中,有人會以為曾嘗試自殺的人情緒有好轉跡象,動力漸高而對對方掉以輕心,這是大錯特錯。以下我會列舉如何觀察子女情緒問題,當中只要細心留意子女便可發現,然後再辯識子女自殺先兆。

情緒改變:

若子女言行舉止、作息時間、食慾及體重等突然改變,都可以是情緒受壓的表現。當中情緒長期低落、食欲不振、疲倦、體重下降等都可以是患上抑鬱症的先兆。相反,若是說話比之前急速、易怒、長期坐立不安、食慾體重大增等都可以是患上焦慮症的先兆。期間若有興趣減少或突然有沉迷狀況出現而延遲上學或交功課,與朋友他人接觸減少等等都需要多加留意。

精神改變:

若已患上情緒病,如抑鬱及焦慮,或是已被診斷有特殊學習需要 (Special Education Need) 而有接受開藥物治療的話,則可留意子女的藥物遵循 (Medical Compliance) 方面有否拒絕,延後或自行增量,因這些都是反映出自身精神狀況變差,而需要盡快覆診。若有定期見輔導員的話,專業稱職的輔導員通常能及早預計個案的精神壓力危機並已提前與同學們作好準備。

自我傷害先兆 (Self Harm):

當以上情緒或精神狀況惡化,其後出現自我傷害行為非常常見。自殘者可以是因長期情緒痛苦演變成麻木,從而想透過新增痛楚而司尋回感覺,常見是從情緒痛苦轉去身體痛苦當中。當中自我傷害通常用慣用手傷害身體各部份,如手腕內側較易給他人看見,可視為求助訊號,但亦同時便於隱藏,因為部份自殘者會看輕自己,對傷害自己有一種羞恥的感覺。至於在上臂,大腿外側近腰部等則較難發現,可以是尚未有求助勇氣的訊號。作為家長,若在此階段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支援。相反若對兒女狀況諱疾忌醫,本人過往亦曾接觸過有個案以傷害自己面部作控訴,以對抗家長家羞不得外傳的心理。

除咗身體實際傷害之外,常見亦有透過極端控制飲食,過山車式進食,如厭食或暴食,偏食,或從高中時期開始吸煙飲酒等濫用唔同物質 (Substance Abuse) 等去傷害自己身體。而沉溺上網或打機等意識形態上都可以造成精神上的身體傷害。

自殺方面:

除了部份個案是一時衝動,或於絕望時再受打擊,如受質疑「你咁大膽,夠唔夠膽死!」或「唔死都冇用!」等,最常見的是上文所講的負面情緒,精神或自殘行為發生咗一段時間後都是要獨自面對而沒有正面得到外來支援網絡所致。

【學童自殺慘劇】家長如何協助子女渡過壓力難關?心理輔導又能如何幫助家長及學童?

面對子女遇上以上問題,可以先聆聽子女及關心對方的情緒,嘗試支持對方解決當中的問題,若是學業方面可尋求校方支援。

情緒方面,若初步已提供關心及支持後對方仍日益嚴重而不能有所改善的話,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醫生專長是透過藥物去調節情緒反應從而放鬆,去達到較佳精神狀態,而輔導員則會透過各種針對性心理治療理論去根治問題。

當父母帶子女來見心理輔導,學生們通常在第一次見面後都想再來,見數次後已情緒較為平穩,心理輔導師是如何做到?

在輔導初期輔導師會盡力經營一個安全的氛圍,去給同學們抒發情緒,當中輔導師能透過專業訓練及經驗去找出學生們的內在情緒困擾,這點尤其重要!因為要將滿瀉的情緒安全地倒出來,學生們便不用再靠自殘去發洩負面情緒,然後便可逐步去處理當中的核心源頭,如學業壓力,家庭管教壓力等。實戰經驗中常常發現學生們會鑽牛角尖,如考試低分,功課失手等如全世界,永不翻身,或是很想成績優異以早日減輕家庭負擔,以上等等都能透過輔導去教導學生管理壓力情緒及反應。

家長方面,若學生能主動來見輔導自然簡單,否則便要見家長,教導家長如何令子女回復信心,常見的是家中經常爭吵,或是有虎爸虎媽在陣。而自殺子女覺得在家不被重視,兄弟姊妹較受歡迎等等都可以是背後導火線,而一位稱職的輔導師不但能快速平復子女情緒,令其脫離危險,更進一步的是為願意配合的家長,將整個家庭生态變得更平和暢順,讓每一位家庭成員回到家中都能感到是一個安樂窩,而不只是獨自看手機,如坐針氈,當中方法無他,就是要疏理家長的情緒及內在需要,令父母二人恢復正面溝通,漸漸變能作出適當的親職教育 (Parenting) 給他們的子女。

事不宜遲,若你的仔女遇到上述問題,請盡快帶他們見醫生或預約心理輔導師作首次輔導,使家庭重拾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