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學生輕生危機防治

二零二四年一月三日,衛生署公布轄下學生健康服務於2022/23學年向三十三萬中小學生提供周年健康檢查時,發現有九千二百四十位學童(2.8%)回應曾有計劃自殺,四千二百九十位(1.3%)表示曾試圖自殺;而教育局匯報的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分別為2018年的14宗,上升至2022年的25宗及2023年的32宗,5年內上升超過兩倍。教育局分折過去5年的個案男女學生比例各佔約一半,中學生佔9成半,原因主要有家庭、朋輩或感情關係、學業、學校適應、情緒異常困擾或患有精神病。

要預防和治癒尋死的欲望和歇止自殺的衝動,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入手,最先的為最基礎:

  1. 聆聽和陪伴:教育必需由聆聽開始,身教在陪伴的過程中演釋出來。
  2. 幫助兒童與青年對自己有合乎現實的看法和認識,接納自己的強處,發掘自己的特色,繼而逐步接受自己。
  3. 觀察和回饋他們的努力和成長,強調他們的獨特性,再把這些慢慢連上世界上或社會上的工作和角色,學涯和職涯的發展要排在創意和自我接納之後。
  4. 發展正向思維、健康生活、多樣化的生活、學習、遊戲、社交等多方面的興趣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讓自己多接觸正面的人生體驗,亦可以參加有關解難技巧的訓練。

本人總結從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就19歳以下2008-2018年共158自殺個案的分析成因,6成個案有可識別自殺跡象,所以值得對自殺成因分析總結出風險因素。

自殺行為成因複雜,因素之間互相影響, 從上面委員會檢討報告 可以歸納四大關注範疇:

學習和前途問題

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常以失敗者姿態示人,他們不懂發掘本身的長處或潛能, 亦不清楚尚有其他升學或就業途徑可助他們發揮潛能。另外還有自己或其家人對學業成績期望過高的問題,可見這些學業和當中所衍生的前途問題是長年累積的。而考試或放榜時期所導至輕生(報告中分析了月份與自殺數字無明顯關係),佔了個案總數的6成個案自殺的原因。此外適應中一課程,學生升中面對重大轉變,須盡力適應新的學校環境、老師要求、結交新同學, 佔了這頪別約一成的自殺個案。

家庭問題

家庭關係問題是導致孩子自殺的第二大因素,佔個案熜數的三成,多數親子關係疏離,童年時期無法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繫。有約兩成自殺個案來自變異家庭,例如父母分居/離婚,可能對子女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需為家庭變化與子女作心理預備。另外,半成為親子衝突,如涉及子女因沉迷手機遊戲而與父母爭執,子女在與父母難以溝通,繼而衝動跳樓。

感情及朋輩關係問題

青少年情竇初開,友情與愛情的區分本來微妙又困難,開始了的感情,好容易因不能處理雙方的差異和期望而導致分手,亦也有因為不健康的心理投射,或在感情關係中被利用,而導致分手和被分手的巨大傷痛,父母和學校似乎甚少教導青少年如何處理分手。

另外性格內向又缺乏朋輩支援的學生,易感孤單。遇上問題更難求幫助。有個案遇上欺淩、誤會、爭執、不懂修復關係,再加上其他風險因數,會令孩子變得更加脆弱,增加自殺風險。

精神問題及心理困擾

絕望感和抑鬱情緒, 容易萌生自殺念頭及負面思想,曾經自殘、有情緒問題,患精神病特別是抑鬱症,佔約兩成個案
有約半成個案在自殺前透露長期受失眠或身心不適困擾,反映他們的情緒問題可能已持續一段時間。然而,當時父母未能意識到其嚴重性。

風險因素的察覺

大人需對風險因素有敏銳度,並給予相應的行動或回應:

  1. 青少年的行為和情緒變異:睡眠、食飯、上學、社交是否有異? 當孩子面對壓力和困難,又或者感到絕望和困擾時,他們以上行為會持續地有異於常,需要關心和支援。他們可能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困難包括憂慮未來、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與異性相處和學業問題等,你可以多聆聽,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感受。
  2. 對抱完美主義的孩子而抗逆能力低的應有所警覺。青少年特別容易有身份危機 尤其是學業未如理想 需要助他們以更寬闊的視野看待所面對的問題。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找渠道助他們發揮潛能
  3. 若青少年以口頭或透過訊息和筆記表示/暗示會自殺,請不要掉以輕心,應立即與孩子溝通,以關懷的態度了解他們的感受和困擾, 並預備向有關專業人士和學校的社工求助。
  4. 過往曾自殘、患抑鬱和其他精神病風險較高。而企圖自殺的人再次自殺的危機會較高,需要額外的關懷和協助。
  5. 告訴孩子如果他們認識的人有自殺意圖,請立即採取行動。要告訴可靠的成年人或專業輔導人員,他們可以盡早為你的朋友提供幫助。讓他們明白能夠挽救朋友的性命,遠遠較因為害怕透露朋友有自殺意圖而被視為出賣朋友來得重要。

由於兒童及青少年絕大部份不會主動在情緒支援上尋求幫助。所以我們作為大人更加需要鍛鍊我們的敏銳度。讓我們識時介入,而平時就更加需要多關心和溝通。